close

根據估計,現代人每天約有 80%~90% 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。近年來,常有報導指出,長時間置身於密閉性的建築物內,會出現過敏、頭痛、眼、鼻或喉嚨感染、易感冒、皮膚乾燥發癢、嗜睡、噁心、無法專注、易疲勞、對氣味敏感等症狀,稱之為 「病態建築症候群(Sick Building Syndrome, SBS)。 許多研究都顯示,除了以物理性或化學性的方法來減低SBS的發生之外,最自然的方式是在室內擺設植物。 

 

  一般人的觀念中,對室外空氣污染的關心程度遠勝於室內空氣污染,但根據估計,現代人每天約有 80%~90% 時間是在室內度過。而近年來報導指出,置身於密閉性較高的建築內,出現頭痛、眼、鼻或喉嚨的感染、易感冒、皮膚乾燥、嗜睡、噁心、無法專注、疲勞、對氣味敏感等種種生理不適症狀出現,稱之為「病態建築症候群」。症候群無法用特定症狀界定,而一旦離開這類建築物後,這些症狀便可獲得改善。

 

SBS 大部分與建築內空氣污染有關,在某些無窗戶的建築物裡,空氣污染的程度可以高達到室外環境的 100 倍之多。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4 年報導全球約有30%新建築有室內空氣污染問題。美國環保機構(EPA)指出室內空氣污染名列危害大眾健康之前五名,每五位美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與室內空氣污染有關之過敏疾病。根據美國官方的統計,至少 2 千 7 百萬辦公室工作者可能罹患 SBS。

 
 

  室內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家具、地毯、影印機、窗簾帷幕、絕緣材料、油漆甚或建築材料等所釋放出的揮發性有機物質。而影印機、雷射印表機、電影放映燈等使用過程中產生臭氧,室內的臭氧污染甚至比戶外還嚴重,臭氧具強烈的刺激性,會對人體呼吸道造成損害,影響中樞神經系統。其他生物性污染物也會加劇室內空氣污染,例如:空調設備、除濕機、濕氣機、地毯容易滋養細菌黴菌等微生物,花粉、恙蟲、動物毛皮垢角、藻類,以及昆蟲體都是常見的室內過敏原。

 

溫度和濕度是許多室內空氣過敏原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,通風狀況不良或再循環利用的空氣,都容易提高空氣中微生物濃度。為了要降低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發生,丹麥學者 Fanger(2001)認為 21 世紀建築物要能符合以下要件:提高室內空氣品質減少不必要之污染源、控制溫度與相對濕度於 35%~65%、提供個人呼吸區域內之清潔空氣等。

 

  定期清洗或更換室內空調系統的濾網、更新有水漬的天花板或地板、將油漆或有機溶劑貯放在通風良好的環境等措施,皆可有效控制室內污染。另外,注意使用時間也很重要,比如在週末或下班後人少時才進行油漆工作。提高室內環境通風率雖然會增加建築物本身維修費用,在大城市甚至會因而將室外污染引入,但整體而言,改善通風率仍有正面助益。室內裝設空氣清淨機亦可減輕病態建築症候群。

 

除了增加通風、利用機械或儀器等方式外,減低SBS最自然的方式是擺設室內植物。植物葉片表面是由角質層、臘質及氣孔所組成,其中氣孔的面積雖然只佔整個葉片面積的 1% 以下;植物與外界進行的氣體交換是由高濃度往低濃度擴散,故大氣中濃度高之空氣污染物會往植物體內擴散。而植物葉片除了氣孔之外,角質層及其下方的細胞壁並非完全鈍性,有些化性十分活潑的氣體或物質可以直接與這些角質層作用,例如氟化氫 (HF)、氯化氫(HCl)、過氧化氫(H2O2)、硝酸(HNO3)等。事實上,甚實驗曾設法將植物氣孔封閉,並在黑暗的情況下,一樣可以測出部分的二氧化硫 (SO2)、氧(O3)或其他氣體經由氣孔以外的部位被吸收或吸附,且其量可及氣孔全開時的 1/7 至 1/2。

 

  這些皆說明植物對氣體的吸收途徑是複雜的。利用擺設室內植物可減少落塵、二氧化碳及 VOCs,抑制微生物,維持空氣濕度,可使我們日常活動空間更為舒適、健康。

 
 
 資料來源:行政院環境保護署
 
arrow
arrow

    LED植物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